积分:登录后查看 我的

白话文修真德道经

当前位置:首页> 白话文修真德道经 发布:2025-09-18 03:13:02
作者:

德篇

第一章 论德 (38)
具有上乘品德的人不刻意表现自己的德,所以真正有德。下乘品德的人紧抓德的形式不放,因此没有真正的德。
上德之人顺应自然不作为,而且是无心而为。上仁之人有所作为,但也是无心而为。上义之人有所作为,并且是有心而为。上礼之人有所作为,如果得不到回应,就会捋起袖子伸出手臂强迫人服从。
所以,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,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,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,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。礼这个东西,是忠信淡薄的表现,也是祸乱的开端。
所谓的先见之明(前识),不过是道的虚华,是愚昧的开始。
因此大丈夫立身于敦厚(朴实),而不居于浅薄(礼之泊);存心于朴实,而不居于虚华。所以要舍弃后者(礼、前识)而采取前者(厚、实)。

第二章 得一 (39)
自古以来得到“一”(即道)的:天得到一而清明,地得到一而安宁,神得到一而灵验,河谷得到一而充盈,侯王得到一而成为天下的楷模、首领。
推究其理,可以说:天不能一直清明恐怕要崩裂,地不能一直安宁恐怕要震动,神不能一直灵验恐怕要消失,河谷不能一直充盈恐怕要干涸,侯王不能一直保持高贵恐怕要垮台。
所以贵必须以贱为根本,高必须以下为基础。
因此侯王们自称“孤”、“寡”、“不穀”(不善),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根本吗?不是吗?
所以追求过多的荣誉反而没有荣誉。因此不愿像美玉那样华丽珍贵,而宁愿像石头那样坚实普通。

第三章 闻道 (41)
上士听了道,努力去实行。中士听了道,将信将疑。下士听了道,哈哈大笑。——如果不被(下士)嘲笑,那就不足以成为道了!
所以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:
光明的道好似暗昧(费),前进的道好似后退,平坦的道好似崎岖(纇),崇高的德好似低谷(浴),最洁白的东西好似含垢(辱),广大的德好似不足,刚健的德好似懈怠(偷),质朴纯真好似浑浊(渝),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,最大的器物无需制成,最大的声音反而听不到声响,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,道广大而无法命名。
只有道,善于开始并且善于完成。

第四章 反复 (40)
循环往复,是道的运动方式。柔弱,是道的作用方式。
天下万物产生于“有”(有形有象),“有”又产生于“无”(无形无象)。

第五章 中和 (42)
道化生为原始的混沌一体(一),这个一体分化出阴阳二气(二),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和谐状态(三),这种和谐状态便产生出万物。
万物都背阴而向阳,阴阳二气交互激荡而形成和谐状态(和)。
天下人所厌恶的,就是“孤”、“寡”、“不穀”,但王公却用这些词来称呼自己。
所以事物有时减损它反而得到增加,增加它反而受到减损。别人教导我的,我也用来教导人。
强横霸道的人不得好死,我将把这一原则当作教人的根本(学父)。

第六章 至柔 (43)
天下最柔软的东西,能驰骋穿越天下最坚硬的东西。
无形的东西能渗透进入没有间隙的东西。我因此知道“无为”的益处。
“不言”的教导,“无为”的益处,天下很少有什么能比得上。

第七章 立戒 (44)
名声与生命相比,哪一个更亲切?生命与财货相比,哪一个更贵重?获得与丧失相比,哪一个更有害?
过分吝惜必定会造成更大的耗费,过多的收藏必定会招致更重的损失。
所以,懂得满足就不会遭受屈辱,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,这样才能保持长久。

第八章 请靓 (清静) (45)
最圆满的东西好似有欠缺,但它的作用不会衰竭。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,但它的作用不会穷尽。最笔直的东西好似弯曲,最灵巧的东西好似笨拙,最卓越的辩才好似口讷(㶧)。
疾走(躁动)能战胜寒冷,清静能克服暑热(炅)。清静无为可以做天下的楷模、首领。

第九章 知足 (46)
天下治理合乎道,战马退回田间耕田施肥(粪)。天下治理不合乎道,连怀胎的母马也要上战场(戎马生于郊)。
没有比放纵欲望更大的罪过了,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祸患了,没有比贪得无厌更惨痛的过失了。
所以,知道满足的这种满足,才是永恒的满足。

第十章 知天下 (47)
不出门户,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。不望窗外,能够了解自然的规律。
(有人)走出户外越远,他知晓的(道)反而越少。
所以圣人不必亲身经历就能知晓,不必亲眼看见就能明了,不必刻意作为就能成功。

第十一章 无为 (48)
追求世俗学问的人,(情欲文饰)一天比一天增加;追求体悟大道的人,(私欲妄见)一天比一天减少。减少又减少,一直到“无为”的境地。
能够做到不妄为,那么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。
想要治理天下,常常要依靠清静无为。如果政令繁苛(有事),就不足以治理天下了。

第十二章 德善 (49)
圣人永远没有私心,以百姓的心作为自己的心。
对于善良的人,我以善良对待他;对于不善良的人,我也以善良对待他;这样可以使人人向善,这叫做“德善”。
对于守信的人,我信任他;对于不守信的人,我也信任他;这样可以使人人守信,这叫做“德信”。
圣人在天下之位,收敛自己的意欲(歙歙),使天下人的心思归于浑朴。百姓都专注于自己的耳目(追求欲望),圣人都像对待婴儿一样(咳之)使他们回归淳朴。

第十三章 生死 (50)
人始出于世而生,最终入于地而死。
属于长寿的人占十分之三,属于短命的人占十分之三,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,却自己走向死路的,也占十分之三。
这是为什么呢?因为他们对生活供养过度(生生之厚)。
听说善于养护生命的人,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,在战争中不会受到兵器的伤害。犀牛对他无处投角,老虎对他无处伸爪,兵器对他无处刺击锋刃。
这是为什么呢?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范围(没有致命的弱点)。

第十四章 尊贵 (51)
道生成万物,德畜养万物,物质构成万物的形态,环境(或器物)使万物得以完成。
因此万物没有不尊崇道而珍贵德的。
道之所以被尊崇,德之所以被珍贵,并没有谁给它们高贵的地位,而是它们从来就是自然如此的。
所以道生成万物,畜养万物,使万物成长发育,使万物结果成熟,对万物抚养、保护。
生养了万物却不据为己有,兴作了万物却不自恃己能,长养了万物却不为主宰,这叫做深远的德(玄德)。

第十五章 守母 (52)
天下万物都有本始,作为天下万物的根源。
既然得知了万物的根源(母),就能认识万物(子);既认识万物,又持守着万物的根本,这样终身都不会有危险。
塞住(欲望的)孔窍,关闭(欲望的)门户,终身都不会有烦扰之事。
打开(欲望的)孔窍,增添(纷杂的)事务,终身都不可救治。
能察见细微的叫做“明”,能持守柔弱的叫做“强”。
运用其光芒,(内敛涵养)返照内在的明。
不给自己带来灾祸,这叫做因循恒常之道(袭常)。

第十六章 盗竽 (53)
假使我稍微有些认识,行走于大道之上,唯一担心的是走上邪路(施)。
大道非常平坦,但人君却很喜欢走邪径。
朝政非常腐败,农田非常荒芜,仓库非常空虚;却穿着华丽的衣服,佩带锋利的宝剑,饱餐美食,财货有余;这就叫做强盗头子(盗竽)。这是多么无道啊!

第十七章 善观 (54)
善于建立的不可拔除,善于抱持的不会脱落,(如果遵循大道)子孙就能藉此世代祭祀不绝。
用道来修养自身,他的德就会纯真。用道来治理家庭,他的德就会有盈余。用道来治理乡里,他的德就会受到尊崇。用道来治理邦国,他的德就会丰盛。用道来治理天下,他的德就会博大。
所以,要通过(观察)自身(之道)来了解他人,通过(观察)一家(之道)来了解其他家,通过(观察)一乡(之道)来了解其他乡,通过(观察)一国(之道)来了解其他国家,通过(观察)天下(之道)来了解整个天下。
我凭什么知道天下是这样的呢?就是运用的这种方法。

第十八章 含德 (55)
道德涵养深厚的人,好比初生的婴儿。毒虫不螫他,猛兽不伤害他,凶恶的鸟不搏击他。他筋骨柔弱但拳头却握得很牢固,还不知道男女交合之事但小生殖器却自然勃起,这是精气非常充沛的缘故。他整天号哭但嗓子却不会沙哑,这是气血非常和谐的缘故。
认识和谐的道理叫做“常”,知道“常”的叫做“明”。贪生纵欲(益生)就会招致灾祸(祥),心机主使气(心使气)就叫做逞强。
事物过于壮盛就会走向衰老,这叫做不合于道,不合于道就会很快死亡。

第十九章 玄同 (56)
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多言,多言的人不是真有智慧。
塞住(欲望的)孔窍,关闭(欲望的)门户,调和其光芒,混同于尘世,挫掉其锋芒,消解其纷扰,这就叫做“玄同”(玄妙齐同的境界)。
达到“玄同”境界的人,不可能对他亲近,也不可能对他疏远;不可能使他得利,也不可能使他受害;不可能使他尊贵,也不可能使他卑贱。所以他被天下人所尊重。

第二十章 治邦 (57)
以正道治理国家,以奇诡的方法用兵,以无为的方式取得天下。我怎么知道应该是这样的呢?
根据在于:天下的禁忌越多,人民就越陷于贫困;人民的锐利武器越多,国家就越陷于昏乱;人们的技巧越多,邪风怪事就越闹得厉害;法令越是森严,盗贼就越是不断地增加。
所以圣人说:“我无为,人民就自我化育;我好静,人民就自然端正;我无事,人民就自然富足;我无欲(欲不欲),人民就自然淳朴。”

第二十一章 为正 (58)
政治宽厚(闵闵),人民就淳朴(屯屯)。政治严苛(察察),国家就(缺乏诚信)问题丛生(夬夬)。
灾祸啊,幸福依傍在它里面;幸福啊,灾祸藏伏在它之中。谁知道它们的究竟?
它们并没有一个定准(无正)!正忽然转变为邪,善忽然转变为恶。
人们的迷惑,由来已久了!
因此(圣人)方正而不割伤人,有棱角而不刺伤人,直率而不放肆,光亮而不耀眼。

第二十二章 长生 (59)
治理人事,侍奉上天,没有比爱惜精神、收敛知识(啬)更好的原则。
正因为爱惜收敛(啬),所以能及早服从于道。及早服从于道叫做不断积累德。不断积累德就没有什么不能克服。没有什么不能克服,就无法估量他的力量(极)。无法估量他的力量,就可以担负治理国家的责任。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根本(道),就可以长久维持。
这就叫做根深柢固,符合长生久视的道理。

第二十三章 居位 (60)
治理大国,好像煎烹小鱼(不要频繁翻动)。
用“道”来治理天下,鬼神也就不灵(不神)了。不是鬼神不灵了,而是鬼神的作祟伤害不了人。不是鬼神的作祟伤害不了人,而是圣人也不伤害人。(圣人和鬼神)两者都不伤害人,所以德性就都归于(百姓)了。

第二十四章 处下 (61)
大国,要像居于江河的下流,处在天下雌柔的位置,是天下交汇的地方。
雌柔常以静定而胜过雄强,因为静定,所以适宜居于下位。
所以大国对小国谦下,就可以会聚(取)小国;小国对大国谦下,就可以见容(取)于大国。所以有的(大国)谦下以会聚(小国),有的(小国)谦下而见容(于大国)。
大国不过想要兼蓄小国,小国不过想要见容于大国。
这样大国小国都满足了愿望,那么大国尤其应该谦下。

第二十五章 道注 (62)
道,是万物归附的地方。它是善人的珍宝,也是不善人所要保持的东西。
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尊重(市),高尚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(贺人)。人即使有不善的,(道)怎么会舍弃他们呢?
所以设立天子,设置三公,即使有拱璧在先、驷马在后的隆重礼仪,还不如坐着进献这个“道”。
古时候重视道的原因是什么呢?岂不是说(有求)就能得到,(有罪)就可以免除吗?所以被天下人所珍视。

第二十六章 无难 (63)
以无为的态度去作为,以不滋事的方式去做事,以无味当作味。
大生于小,多起于少,(处理恩怨)以恩德报答怨恨。
解决困难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,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地方开始。天下的难事,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;天下的大事,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开端。
因此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,所以才能做成大事。
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,必定很少能够兑现;把事情看得太容易的,必定遭受很多困难。
因此圣人总是看重困难,所以就终于没有困难了。

第二十七章 辅物 (64)
事物安稳时,容易持守;问题没有显露迹象时,容易图谋;事物脆弱时,容易消解;事物细微时,容易散失。要在事情没有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,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作准备。
合抱的大树,生长于细小的萌芽;九层的高台,筑起于每一筐泥土;千里的远行,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。
(强作)妄为的会失败,紧抓不放的会失去。因此圣人不妄为,所以不会失败;不紧抓,所以不会失去。
人们做事情,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。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,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,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。
因此,圣人追求别人所不追求的(欲不欲),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(难得之货);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(学不学),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。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。

第二十八章 玄德 (65)
所以说:奉行道的君主不是用道来使人民聪明巧智,而是要用道来使人民淳朴敦厚。人民之所以难以治理,是因为他们智巧太多。
所以用智巧去治理国家,是国家的灾贼;不用智巧去治理国家,是国家的福德。
永远懂得这两种不同的治国方式(明民/愚民)的差别,也就是一个法则。永远了解这个法则,这叫做玄德。
玄德深奥啊,辽远啊,与万物一起返归于真朴,然后才能达到完全顺乎自然(大顺)的境界。

第二十九章 江海 (66)
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,乃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,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。
因此,圣人要领导人民,必须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;要想领导人民,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。所以,圣人居于人民之上,而人民并不感到负担沉重;居于人民之前,而人民并不感到受害。天下的人民都乐意推戴而不厌弃。因为他不与人相争,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。

第三十章 安居 (80)
(理想的国家是)国家要小,人民要少。
即使有功效十倍百倍的器具也不使用,使人民爱惜生命而不向远方迁徙。虽有船只车辆,却没有必要去乘坐;虽有铠甲兵器,却没有机会去陈列使用。使人民回复到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。
人民吃得香甜,穿得漂亮,住得安适,过得快乐。
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,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,但人民从生到死,也不互相往来。

第三十一章 不积 (81)
真实的言辞不华美,华美的言辞不真实。真正懂的人不炫耀广博,炫耀广博的人不是真懂。善良的人不刻意求多,刻意求多的人不是真善。
圣人没有什么私藏(不积),尽量帮助别人,自己反而更充足;尽量给予别人,自己反而更丰富。
所以天的法则是利物而不害物,圣人的法则是帮助而不争夺。

第三十二章 三宝 (67)
天下人都说我所说的道广大,不像任何具体事物(不宵)。正因为广大,所以不像任何具体事物。如果它像什么具体事物,那么它早就显得渺小了。
我有三件宝贝,持守而珍重它:第一件叫做慈爱,第二件叫做俭啬,第三件叫做不敢处于天下人之先。
因为慈爱,所以能勇敢;因为俭啬,所以能宽广;因为不敢处于天下人之先,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长。
现在有人舍弃慈爱而求勇武,舍弃俭啬而求宽广,舍弃退让而求争先,结果是走向死亡。
慈爱,用来征战就能胜利,用来守卫就能坚固。天要救助谁,就用慈爱来护卫他。

第三十三章 不争 (68)
善于做将帅的人,不逞勇武;善于作战的人,不轻易发怒;善于战胜敌人的人,不与敌人正面硬拼;善于用人的人,对人态度谦下。
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品德,这叫做善于使用人的力量,这叫做符合自然的道理,是自古以来的最高准则。

第三十四章 用兵 (69)
用兵的人曾经这样说:“我不敢主动进犯(为主),而采取守势(为客);不敢前进一寸,而宁可后退一尺。”
这就叫做:虽然有阵势,却像没有阵势可摆(行无行);虽然要奋臂,却像没有臂膀可举(攘无臂);虽然面临敌人,却像没有敌人可赴(执无兵);虽然手持兵器,却像没有兵器可持(乃无敌)。
祸患没有再比轻敌更大的了,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“三宝”。
所以,两军实力相当的时候,悲愤、沉静的一方可以获得胜利。

第三十五章 怀玉 (70)
我的话很容易理解,很容易实行。但是天下竟没有人能理解,没有人能实行。
言论有主旨,行事有根据。正由于人们无知(对道无知),因此他们才不理解我。
能理解我的人很少,能取法于我的人就更难得了。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穿着粗布衣服而怀里揣着美玉(有大道)。

第三十六章 知病 (71)
知道自己有所不知,这是很高明的。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,这就是缺点了。
圣人没有缺点,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,所以他没有缺点。

第三十七章 畏畏 (72)
当人民不畏惧(统治者的)威压时,那么更大的祸乱(或可怕的祸乱)就要到来了。
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,不要压榨人民难以生活。只有不压迫人民,人民才不厌恶(统治者)。
因此,圣人有自知之明而不自我表现,自爱自重而不自显高贵。所以要舍弃后者(自见、自贵)而保持前者(自知、自爱)。

第三十八章 天网 (73)
勇于坚强妄为(敢)就会死,勇于柔弱不争(不敢)就能活。这两种勇的结果,有的得利,有的遭害。
天道所厌恶的,谁知道是什么缘故呢?
自然的规律是:不斗争而善于取胜,不言语而善于回应,不召唤而自动到来,宽缓(坦然)而善于谋划。
自然的范围宽广无边,虽然宽疏但并不漏失。

第三十九章 司杀 (74)
如果人民通常是不怕死的,为什么还要用死刑来吓唬他们呢?
如果人民真的怕死,那么对于那些为非作歹的人,我们就可以把他们抓来杀掉,谁还敢为非作歹呢?
如果人民通常确实是怕死的,那么自然有专管杀人的(天道、司杀者)去执行。
那代替专管杀人的(天道、司杀者)去杀人,就如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头。那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头的人,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的。

第四十章 贵生 (75)
人民之所以遭受饥荒,是因为统治者吞食的赋税太多,所以才陷于饥饿。
人民之所以难以治理,是因为统治者强作妄为(有以为),所以才难以治理。
人民之所以轻生冒死,是因为统治者奉养过于丰厚(求生之厚),所以才轻于犯死。
只有那些不追求生活享受(无以生为)的人,才比过分看重自己生命的人(贵生者)更高明。

第四十一章 柔弱 (76)
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,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。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,死了以后就变得干枯坚硬。
所以说: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,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。
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,树木强大了就会遭到砍伐(恒)。
强大的处于下降趋势,柔弱的处于上升趋势。

第四十二章 天道 (77)
自然的规律,岂不就像拉弓开弦吗?弦位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,弦位低了就把它抬高一些;弦拉得过满就把它放松一些,弦拉得不足就把它补充一些。
自然的规律,是减少有余的,用来补充不足的。人世的法则却不是这样,是剥夺不足的,用来供奉有余的。
谁能够减少有余的,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?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做到。
因此,圣人有所作为而不自恃,有所成就而不自居。他不愿意表现自己的贤能。

第四十三章 水德 (78)
普天下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,然而攻击坚硬强大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水,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。
弱能胜强,柔能胜刚,天下没有人不知道,但是没有人能实行。
因此圣人说:“承担国家的屈辱,这才能称为国家的君主;承担国家的灾祸,这才能称为天下的君王。”
正面的话好像在反说一样。

第四十四章 右介 (79)
和解深重的怨恨,必然还会残留残余的怨恨;这怎么可以算是妥善的办法呢?
因此,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(右介,表示不追逼),但并不以此强迫别人偿还。
所以有德的人就像持有借据的人(那样宽裕),无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(那样苛刻)。
自然的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,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。

道篇

第四十五章 观道 (1)
可以用言语表述的“道”,就不是永恒的“道”;可以用名称界定的“名”,就不是永恒的“名”。
“无”是天地万物的本始;“有”是生育万物的根源。
所以常从“无”中,观察道的奥妙;常从“有”中,观察道的端倪。
“无”和“有”这两者,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,都可以称之为玄妙、深远。它不是一般的玄妙、深奥,而是玄妙又玄妙、深远又深远,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。

第四十六章 观徼 (2)
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,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;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,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。
有和无互相生成,难和易互相促就,长和短互相显示,高和下互相呈现,音和声互相应和,前和后互相随顺——这是永恒的现象。
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,实行“不言”的教导。
万物兴起而不加干预,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,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,功业成就而不自我夸耀。正因他不自我夸耀,所以他的功绩不会泯灭。

第四十七章 安民 (3)
不推崇有才德的人,使人民不互相争夺;不珍爱难得的财物,使人民不去偷窃;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,使人民的心不被扰乱。
因此,圣人的治理原则是:排空人民的心机(虚心),填饱人民的肚腹(实腹),减弱人民的竞争意图(弱志),增强人民的筋骨体魄(强骨)。
常使人民没有(巧诈的)心智、没有(贪欲的)念头。使那些智巧之人不敢妄为。依照无为的原则去做,那么天下就没有不太平的。

第四十八章 道用 (4)
道体是虚空的,然而作用却无穷无尽。渊深啊!它好像是万物的宗主。
消磨它的锋锐,消除它的纷扰,调和它的光辉,混同于尘垢。
隐没不见啊,似无而又实存。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的,似乎在天帝出现之前它就存在了。

第四十九章 用中 (5)
天地无所谓仁爱,把万物当作刍狗(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,用后即弃)一样对待;圣人无所谓仁爱,把百姓当作刍狗一样对待。
天地之间,岂不像个风箱(橐籥)吗?它空虚而不枯竭,越鼓动风就越多,生生不息。
政令繁多反而使人困惑,不如保持虚静守于中道。

第五十章 谷神 (6)
生养天地万物的道(谷神)是永恒长存的,这叫做玄妙的母性(玄牝)。
玄妙母体的生育之产门,就是天地的根本。
连绵不绝啊!它就是这样不断地永存,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。

第五十一章 无私 (7)
天地长久。天地所以能够长久,是因为它们的一切运作都不为自己,所以能够长久。
因此,圣人把自己放在后面,反而能赢得爱戴;把自己置于度外,反而能保全生命。
不正是由于他不自私吗?反而能成就他自己。

第五十二章 治水 (8)
最高的善(上善)如同水一样。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,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(低洼处),所以最接近于“道”。
(圣人)居处善于选择地方(善地),心胸善于保持沉静(善渊),待人善于真诚友爱(善天),说话善于遵守信用(善信),为政善于精简处理(善治),处事善于发挥所长(善能),行动善于掌握时机(善时)。
正因为与物无争,所以才不招惹怨咎(无尤)。

第五十三章 持盈 (9)
执持盈满,不如适时停止。
显露锋芒,锐势难以保持长久。
金玉满堂,无法守藏。
富贵而骄横,自遗灾祸。
功业成就,身退合于天道。

第五十四章 无不为 (10)
精神和形体合一,能不分离吗?结聚精气以致柔顺,能像婴儿的状态吗?
清除杂念而深入观照(玄鉴),能没有瑕疵吗?爱民治国,能自然无为吗?
感官(天门)自然开合,能宁静雌伏吗?明白通达,能不用心机吗?
(道)生长万物,养育万物。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,养育万物而不自恃己功,导引万物而不主宰,这就叫做深远的德(玄德)。

第五十五章 玄中 (11)
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,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(无),才有车的作用。
揉和陶土做成器皿,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(无),才有器皿的作用。
开凿门窗建造房屋,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(无),才有房屋的作用。
所以,“有”给人便利,“无”发挥了它的作用。

第五十六章 为腹 (12)
缤纷的色彩,使人眼花缭乱;嘈杂的音调,使人听觉失灵;丰盛的食物,使人舌不知味;纵情狩猎,使人心情放荡发狂;稀有的物品,使人行为不轨。
因此,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(为腹不为目),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,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。

第五十七章 宠辱 (13)
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,重视大患就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。
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?得宠是卑下的,得到宠爱感到惊恐不安,失去宠爱也感到惊恐不安。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。
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就像重视自己的身体?我之所以有大患,是因为我有身体;如果我没有身体,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?
所以,珍贵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,天下就可以托付他;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,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。

第五十八章 道纪 (14)
看它看不见,叫做“夷”;听它听不到,叫做“希”;摸它摸不着,叫做“微”。这三者的形象无从究诘,它是浑沦一体的。
它上面不显得光亮,下面也不显得阴暗,它绵绵不绝而不可名状,一切的运动都会还回到不见物体的状态。
这是没有形状的形状,不见物体的形象,叫做“惚恍”。迎着它,看不见它的前头;跟着它,看不见它的后尾。
把握早已存在的“道”,来驾驭当前的具体事物。能了解宇宙的初始,这就叫做“道”的规律(道纪)。

第五十九章 不盈 (15)
古时善于行道的人,精妙通达,深刻得难以认识。正因为难以认识,所以只好勉强地形容他:
小心谨慎啊,像冬天涉水过河;警惕疑惧啊,像提防四周的围攻;拘谨严肃啊,像在做客;融和可亲啊,像冰柱消融;浑厚纯朴啊,像未经雕琢的素材;旷远豁达啊,像深山的幽谷;浑朴宽容啊,像江河的混浊。
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,慢慢澄清?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,慢慢显出生机?
保持这个“道”的人不会自满。正因为他从不自满,所以能够去故更新(敝而不成)。

第六十章 归根 (16)
达到极致的虚静,坚守深笃的清净。万物纷纷芸芸,各自回归它的根本。回归根本叫做静,静叫做回归本原(复命)。回归本原是永恒的规律(常),认识永恒的规律叫做明。
不认识永恒的规律,就会轻举妄动而招致灾凶。
认识永恒的规律才能包容一切,包容一切才能大公无私,大公无私才能周全普遍,周全普遍才能符合自然,符合自然才能符合于道,符合于道才能长久,终身不会遭到危险。

第六十一章 知有 (17)
最好的统治者,人民只知道他的存在(下知有之);次一等的,人民亲近他、赞誉他;再次一等的,人民畏惧他;更次一等的,人民轻侮他。
统治者的诚信不足,人民才不相信他。(最好的统治者)悠然而不轻于发号施令(贵言)。
功业成就,事情办好了,百姓都说:“我们本来就是这样(自然而成的)。”

第六十二章 四有 (18)
所以大道废弃了,才提倡仁义;
智巧聪明出现了,才产生严重的虚伪;
家庭不和了,才显出孝慈;
国家昏乱了,才见出忠臣。

第六十三章 朴素 (19)
抛弃巧智和辩术(绝智弃辩),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;抛弃虚伪和算计(绝伪弃虑),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;抛弃巧诈和货利(绝巧弃利),盗贼也就没有了。
智辩、伪虑、巧利这三者,作为理论(文饰)是不够的,所以要使人的认识有所从属:
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(见素抱朴),减少私欲杂念(少私寡欲),抛弃(圣智礼法的)学问,才能没有忧患(绝学无忧)。

第六十四章 食母 (20)
应诺(唯)与呵斥(诃),相距有多远?美好与丑恶,又相差多少?
人们所畏惧的(权势者),也不能不畏惧众人。
(这种风气)茫茫无边啊,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!
众人都熙熙攘攘、兴高采烈,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,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。
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,对周围环境没有反应,如同婴儿还不会发出笑声,疲倦闲散啊,好像无家可归。
众人都有多余的东西,唯独我好像不足的样子。我真是愚人的心肠啊,混混沌沌啊!
世人都光耀自炫,唯独我昏昏昧昧;世人都精明灵巧,唯独我迷迷糊糊。
辽阔啊,像大海一样汹涌;无尽啊,像疾风一样没有止境。
众人都有所施展,唯独我愚笨而鄙陋。我独期望与世人不同,而重视用道来滋养自己(贵食母)。

第六十五章 从道 (21)
大德的形态,是由道所决定的。“道”这个东西,是恍恍惚惚的。
惚惚恍恍啊,其中却有形象;恍恍惚惚啊,其中却有实物;深远暗昧啊,其中却有精质;这精质是非常真实的,这精质是可以信验的。
从当今上溯到古代,它的名字永远不能废除,依据它,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。我是怎样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?是从“道”认识的。

第六十六章 弗居 (24)
自我吹嘘的人,反而不能建立功勋;自以为是的人,反而不能彰明;自我显露的人,反而不能显明;自我夸耀的人,反而没有功劳;自高自大的人,反而不能长久。
从道的角度看,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,只能说是剩饭赘瘤。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,所以有“道”的人决不这样做。

第六十七章 执一 (22)
弯曲反而能保全,屈枉反而能伸直,低洼反而能充盈,破旧反而能生新,少取反而能多得,贪多反而会迷惑。
因此圣人坚守道(执一)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。
不自我表现,所以反而显明;不自以为是,所以反而能彰明;不自我夸耀,所以反而有功;不自高自大,所以反而能领导。
正因为不与人争,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。
古时所谓“曲则全”的话,岂是虚言吗?确实能使人得到保全,并回归于道。

第六十八章 同道 (23)
少施政令、不扰民是合乎自然的。
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,暴雨下不了一整天。谁使它这样的?是天地。天地的狂暴尚且不能长久,更何况是人呢?
所以,从事于道的人就与道相同;从事于德的人就与德相同;失道失德的人就会丧失所有。
与德相同的人,道也会得到他;丧失所有的人,道也会失去他。

第六十九章 昆成 (25)
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,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。
寂静啊!空虚啊!独立存在而永不改变,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,可以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本。
我不知道它的名字,勉强把它叫做“道”,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“大”。
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,周流不息而伸展遥远,伸展遥远而返回本原。
所以说:道大,天大,地大,王也大。宇宙中有四大,而王居其中之一。
人取法地,地取法天,天取法道,道取法自然(自己如此的状态)。

第七十章 辎重 (26)
厚重是轻率的根本,清静是躁动的主宰。
因此君子终日行走,不离开载装物资的车辆(辎重)。
虽然有华丽的生活(环官、燕处),却能超然物外,宁静沉稳(昭)。
为什么大国的君主,却以轻率躁动(以身轻)的态度治理天下呢?
轻率就会失去根本(躁则失根),躁动就会失去主宰(趮则失君)。

第七十一章 曳明 (27)
善于行走的,不会留下辙迹;善于言谈的,不会发生病疵(瑕適);善于计数的,用不着竹码子(籌策);善于关闭的,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开;善于捆缚的,不用绳索而使人不能解开。
因此,圣人经常挽救人,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;经常善于物尽其用,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。这就叫做内藏着的聪明智慧(曳明)。
所以善人可以作为不善人的老师,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(资)。
不尊重自己的老师,不爱惜他的借鉴作用,虽然自以为聪明,其实是太糊涂(大迷)。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(眇要)。

第七十二章 恒德 (28)
深知什么是雄强,却安守雌柔的地位,甘愿做天下的溪涧。甘愿做天下的溪涧,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,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。
深知什么是明亮,却安于暗昧的地位,甘愿做天下的模式(式)。甘愿做天下的模式,永恒的德性就不会有差错,回复到不可穷极的真理(无极)。
深知什么是荣耀,却安守卑辱的地位,甘愿做天下的川谷。甘愿做天下的川谷,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,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素朴(朴)。
朴素的本初(朴)分散成为具体的器物,圣人沿用真朴,则为百官的首长。所以完善的政治制度(大制)是自然天成、不能割裂的。

第七十三章 自然 (29)
想要治理天下却用强力去做(有为),我看他不能够达到目的。
“天下”是神圣的东西,不能出于强力,不能加以把持。
用强力去做(有为)的将会失败,加以把持的将会失去。
世人性情不一,有的行前,有的随后;有的性缓,有的性急;有的强壮,有的羸弱;有的自爱,有的自毁。
因此圣人要除去那种极端的、奢侈的、过度的措施(去甚、去奢、去泰)。

第七十四章 不强 (30)
用道辅助君主的人,不靠兵力在天下逞强。用兵这件事,很容易得到报应(好还)。
军队所到的地方,荆棘横生。大战之后,一定会出现荒年。
善于用兵的人,只要达到目的就算了,并不敢用兵力来逞强。
达到目的却不矜持,达到目的却不夸耀,达到目的却不骄傲,达到目的却出于不得已,这就叫做达到目的却不逞强。
事物壮大了就会走向衰朽,这就说明它不符合于道。不符合于道,很快就会死亡。

第七十五章 贵左 (31)
兵器啊,是不祥的东西,大家都厌恶它,所以有“道”的人不使用它。
君子平时居处就以左边为贵,而用兵打仗时就以右边为贵。
兵器这个不祥的东西,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。万不得已而使用它,最好淡然处之(銛龐为上),胜利了也不要自以为了不起。如果自以为了不起,那就是喜欢杀人。凡是喜欢杀人的人,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。
吉庆的事情以左边为上,凶丧的事情以右边为上。
偏将军站在左边,上将军站在右边。这就是说要以丧礼仪式来处理用兵打仗的事情。
战争中杀人众多,要用哀痛的心情参加,打了胜仗,也要以丧礼的仪式去对待战死的人。

第七十六章 知止 (32)
道永远是无名而质朴的。虽然幽微不可见,天下没有谁能使它臣服。
侯王如果能守住它,万物将会自然地归附。天地间阴阳之气相合,就会降下甘露,人们没有命令它,它却自然均匀。
治理天下就要建立一种管理体制(始制有名),各种名称确定了,也要知道适可而止(知止)。知道适可而止就可以避免危险。
“道”存在于天下,犹如川谷之水归于江海一样(是自然的过程)。

第七十七章 尽己 (33)
能了解、认识别人叫做智慧,能认识、了解自己才算聪明。
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,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。
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,坚持力行、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。
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,身虽死而“道”仍存的,才算真正的长寿。

第七十八章 成大 (34)
大道广泛流行,左右上下无所不到。
万物依赖它生长而不推辞,完成了功业,办妥了事业,而不占有名誉(弗名有)。它养育万物而不自以为主。(道)永远没有私欲,可以称它为“小”;万物归附而不自以为主宰,可以称它为“大”。
正因为圣人始终不自以为大,所以才能成就他的伟大。

第七十九章 大象 (35)
谁执守住大“道”的形象(大象),天下人都来归往。归往而不互相伤害,于是天下就和平安泰(安平太)。
音乐和美食,能使过路的人停步。(而道出口的言语)却淡而无味,看它看不见,听它听不到,可是用它却用不完。

第八十章 微明 (36)
想要收敛它,必先扩张它;想要削弱它,必先加强它;想要废去它,必先抬举它;想要夺取它,必先给予它。这就叫做虽然微妙却又显明(微明)。
柔弱胜过刚强。
鱼的生存不可以脱离池渊,国家的刑法政教(利器)不可以向人炫耀,不能轻易用来吓唬人。

第八十一章 无名 (37)
道永远是顺任自然的(无名)。
侯王如果能守住它,万物将会自生自长。(万物)自生自长而至贪欲萌作时,我就用道的真朴(无名之朴)来镇住它。用道的真朴来镇服它,就不会有辱于道(或就不会起贪欲)。
没有贪欲而趋于宁静,天地自然走向安定。


搜索视频